“恶心到家了”、“看得都要吐出来了”……5月28日,天涯重庆出现了一则名为《谈谈你认为好或者恶心的广告》的帖子,这条点击率在4天内达到5403次的帖子,成为了这几天众多重庆网友大吐苦水之处。
上海广告公司发现,该帖大部分网友都谈到了公交车上的电视广告,一些网友称,由于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车上下班,这些广告完全是梦魇,让人坐车无法安宁,而有人甚至自称看得直作呕。
部分车载广告 六成市民“看不惯”
昨日,记者登上了10辆公交车,对车上正在看车载电视广告的乘客进行了采访。记者调查的54名乘客中,有37名均表示,车上播出的广告,有一些他们“看不惯”的画面。记者统计发现,乘客们最为反感的广告主要涉及男科医院、妇科产品、皮肤病、电开关、打折网站、减肥茶等,这与网上热帖中网友们倾诉的大同小异。
随后,根据市民与网友们的反映,记者结合重庆移动电视的播放内容,将这些广告进行了分类整理。
恶心类
一则由影星牛莉和郭冬临参演的某减肥茶广告,竟令不少市民感到反感,“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网友“山城担担面”说,自己最反感的就是,广告画面中会出现一根充满杂物的竹子,随后,一股水把杂物冲走了。“这能不让人联想吗?我有一次早饭都差点吐出来了。”
正乘车去菜园坝的市民文庭向则告诉记者,有一句广告词自己“最恨了”,他随后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开奔驰,坐宝马,开关就用普洛瓦。他说,自己深受这句广告词折磨,有时候,即使下车了,脑海中还盘旋着广告词,嘴里也不自觉地跟着说出来。
而令大家反映“很恶心”的广告还远不止这些……“星鲨娃的福,星鲨wonderful!” “用阴晴,很快就不痒了”“要生娃,到爱德华”这样的广告也是“帖上有名”。
重复类
“吃夜宵就到干哥哥,干哥哥……”一个宣传美食的广告中,该店的店名出现了五六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样的广告在公交车上十分常见,记者乘坐过程中,不仅看到了网友们所说的广告,还看到了诸如重复三遍某商场名称的广告。“最醒瞌睡的就是这种。”采访中,正乘坐815路的陈丁先生就对这类广告如是评论,称经常想在公交车上打个盹,却一不小心就被重复、雷人的广告语惊醒。
山寨类
而在公交车电视广告中,网友和市民们“厌恶共鸣度”最高的,则是某男科医院的广告。“亵渎了我的偶像,太气愤了!”原来,这则广告中,请来了一名模样酷似著名歌手张学友的男子,穿着西装,留着小胡子,正在悠闲地喝茶。市民刘小姐是个张学友迷,第一次见这个广告,她也被忽悠得很迷糊,后来她上网查询发现,此事早已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对广告中用“伪学友”很是愤慨。
市民们反映,不仅有的广告会山寨明星,甚至连内容都会完全山寨,市民刘庆就指着公交电视中一则正在播放的广告直摇头,记者看到,这是一则宣传某网站的广告:“打折啦,购物打折,美食打折,休闲、旅游都打折!”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拿着一个扩音器,一气呵成地说完这句广告词。37岁的刘庆说,这完全就是照搬之前影星姚晨的赶集网广告。
调查
为啥最介意公交广告?
原因一:最具强制性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市民、网友对于电视台播放的广告没啥感觉,但对于公交车播放的广告却尤其“挑剔”,这是为什么呢?网友“glx666”说,最讨厌公交车上的广告,你没有选择的权力,非听不可。不像在其他的地方,比如家里,一打广告就可以换台。
原因二:播广告频率太高
在华夏银行工作的张小姐说,自己以前很反感公交车车播的一个妇科广告,但往往半个小时内的车程要被迫听上近十遍,经常令她有种没到站就想跳下车去的冲动。
原因三:脑海里广告词挥之不去
网友“佩恩”则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起码能背上6~7条最新的公交广告词,“我讨厌这些广告,但是他们太雷人了,广告词完全就印在我脑袋里了,让我特别烦”。
专家说法
企业广告应考虑受众审美观
“我们买了票坐车,难道必须被强制听广告吗?”一位网友的分析,让众多跟帖者产生共鸣。甚至有网友建议相关部门应对这类广告发出“禁播令”,或是赋予市民关闭电视的权利。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刘莘教授,她认为这样的建议从法律上很难被实现,因为,公交电视广告是否惹人反感,从法律上是无法界定的,只要是无害的,不触犯道德底线的,通过相关部门审核后,就被允许播放。而且公交电视作为公共资源,不可能因为部分公众无法接受而被强制关闭。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陈刚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些语言让人感觉恶心的广告,一般是较为私密性的产品,通过广告进行公众宣传,让人觉得难以接受;还有的太过哗众取宠,也让人产生恶感。而一些反复重复类的广告,则是商家希望再现当年“恒源祥”式的广告方式,让受众产生加深记忆效果,但没有创意的广告形式,在如今这个时代,却很难为公众接受。对于山寨广告,如山寨明星,也是商家希望取得明星效应,或是幽默效应,但这种做法会让人觉得不专业,有的人甚至会感觉受到欺骗,因此有时候可能会带来反面效果。
对于这些广告商,陈刚也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建议,他说,尽管这几类广告均产生了惊人的传播效果,但是品牌印象加深并不一定能够加强购买效果,关键还是在于受众对产品的好感与认知度。如果产品与受众的审美与价值判断完全相悖,则会对商家品牌造成伤害,到时候要想再塑品牌形象就非常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