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中国标识设计制作行业,标识制作的美感。
假设这个舞会有五男五女参加,五男中有一个最优秀的,五女中有一个最靓丽的,按照自由竞争理论,五男之间会大打出手,优胜劣汰,最终产生一对最美好的男女,所谓“佳偶天成”。
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当落败的男士再去找其他四位女士的时候,这四位女士会因为自己不是首选而拒绝。那么,由竞争的结果,就是“成王败寇”,这边造成了,低水准的重复浪费的恶性竞争。
中国标识业现状正是如此。当一家企业做好之后,便有一大批人伺机而动,蜂拥而上,一大堆企业在拼价格,导致生存环境持续恶化。这只是中国标识竞争环境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中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
继续以上例子,假设五个男士了解到,一旦竞争失败就要被淘汰,那么他们会开始商量,形成某种默契或联盟,约定不与那个最靓丽的女士跳舞,而是轮流和剩下的四个跳,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潜规则,使得市场运作不是以参与者的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团体的自私利益为基础。这样的结果就是,最靓丽的女士被淘汰了。这意味着,越是规规矩矩做好产品开发和质量品质的公司,越容易处于不利的境地。
目前,标识行业内具备型材开发能力的公司,屈指可数,而多数的公司更愿意坐享其成。
从 一套纽扣 看标识的行业本质
以上提及的只能说是现象或者表象,那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什么?
标牌行业相对建筑主题而言,相当于衣服上的纽扣,必不可少,却可精可简。与建筑主体的关系相当于绿叶和红花,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烘托环境的作用。
假定将标牌比成纽扣这个比喻成立,那么我们相信标牌的设计趋势和运用趋势并非天马行空,毫无规律的,而是有迹可循的。
所以标识行业的本质是“在标准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提炼标准。”
从 路易盖登 看中国标识发展的缩影
中国标识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引进阶段,二是模仿与创新阶段,三是细分与整合阶段。
第一阶段涵盖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后期。该阶段主要从丹麦、英国等欧洲地图引进模块化标牌,并开始在医疗系统得到广泛的亲睐。
当时的国内市场面临三大问题:
其一,市场认知度低——“未知标牌为何物”;
其二,英制尺寸应用难度大——“换算难度大”;
其三,产品供应渠道单一——“未知供货者谁”。
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2005年左右。近五年时间,中国标牌在模仿和创新中前行,在市场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路易盖登把握了这一契机,率先在欧洲的模块标牌产品中汲取营养,遵循“国际视觉,本土思维”的理念,开发了系列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解决了上述三大问题,并在国内申请了182项目国家专利。
以弧形牌面板为例,从应用上看,面板可更换,同时比欧洲产品更为紧凑,增加了防盗功能;从规格上包含了A度纸、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正方形尺寸等三种;从供货上看,专注于标识中间商的定位,为标牌的普及化应用进一步打开了局面。
一时间,洛阳纸贵,国内市场在短时间内形成标牌的使用习惯。
与此同时,文章开头提到的自由竞争现象出现了,Copy的现象接连出现,给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价格竞争开始抬头。
恶性竞争引发的价格站无疑将导致资源浪费,当整体环境恶化时,市场开始反思,并在价格和价值的来回博弈中,渐渐形成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在路易盖登的倡导下,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中国市场也逐步朝良性竞争的方向转化。
第三阶段从2005年至今。经历了10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国内的标识业在逐步细分中整合,又在整合中细分。专业的设计公司,专业的制作公司、专业的工程公司在不断形成,而细分的同时,又在某些领域或者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类似与战略和合作的非契约式关系。总而言之,自由竞争在向产业链竞争转移,分散竞争在向集群竞争转移。